阅读提示:如果章节错误,请点击章节报错,我们会及时更新,谢谢!

第1059章 人事

    第1059章 人事
    很快便到了元祐三年的六月。
    丙子(初一)。
    朝奉郎、考功员外郎欧阳棐,为著作郎、实录院检讨官。
    毋庸置疑,这是一项政治交易——自欧阳修去世,其诸子仕途,皆不顺遂。
    长子欧阳发,就不说了——这个倒霉孩子,当年被人诬陷其妻吴氏(吴充长女)和公公有扒灰嫌疑。
    这个案子,差点让欧阳修被处死(原因很复杂,一句两句讲不清,但欧阳修几十年大嘴巴开嘲讽,得罪了太多人是主因)。
    受此影响,他这辈子仕途都不可能有什么进步,只能在家里钻研金石学。
    如今,他和太学的吕大临,并为汴京金石会的正副会首。
    次子欧阳弈,看着就不太机灵的样子。
    几十岁的人了,还在光禄寺里混日子。
    基本上这辈子也就这样了。
    幼子欧阳辩是个书呆子,天天就知道之乎者也,但却根本没有乃父的文采。
    以至于,他在汴京衙内圈里,都是个透明人。
    于是,欧阳修诸子中,唯一可堪造化的,也就剩下这个欧阳棐了。
    所以,当初欧阳修去世的时候,就特意给这个三子铺路,让欧阳棐代笔给自己写遗表。
    结果,遗表送到京城,赵煦的父皇一句:此修自作也!与棐何干?
    这直接让欧阳棐从此戴上了一个欺君的罪名。
    那里还有人敢举荐他?
    于是,欧阳棐守孝服除之后的这十几年,一直是在地方为官。
    所担任的也基本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官职。
    直到赵煦即位后,才终于在司马光的运作下,改官成功。
    然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,一步步升到了朝奉郎(从七品)。
    如今,更是被赵煦特旨拜为著作郎、实录院检讨官。
    相当于进了赵煦的圈子,可以在赵煦身边,从打杂做起。
    类似于现代的书记处秘书。
    这样一个清贵的职位,自然竞争者众多。
    本来,欧阳棐的任命是通不过的。
    可谁叫,欧阳修收了个好学生呢——苏轼在陛辞的札子里,就求了赵煦两个事情。
    一个是照顾弟弟苏辙,万一弟弟不小心惹祸,求赵煦千万不要降罪。
    另外一个就是恳求赵煦看在欧阳文忠公的功劳上,照顾照顾欧阳棐。
    大胡子是个讲究人。
    赵煦自也不能跌份!
    所以,直接出手干预了欧阳棐的人事任免。
    当然,赵煦也没有自己亲自下场。
    他只是暗示了一下蒲宗孟和王子韶。
    然后,这两个想进步的大臣,就自动自觉的给欧阳棐保驾护航了。
    欧阳棐在任命下达后的第二天,就入宫来谢恩了。
    赵煦在崇政殿上接受了他的拜谒。
    礼仪性的走了个过场,就让他回家准备好,六月下旬正式进宫,到崇文院去上班。
    又过了两天,六月乙卯(初四)。
    吏部除授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免。
    一大批在元丰八年赵煦即位后,被太皇太后问罪、罢黜、编管的污点官员,迎来了起复潮。
    在大宋来说,这其实很正常。
    毕竟,朝廷培养一个士大夫不容易。
    不能因为一点小错,就轻易的否定他们!
    再说了,他们虽然曾经犯错,但都堂宰执和宫中的天子,都觉得他们是忠心奉上,所以做事急躁了些、办事激进了些。
    何况,朝廷已经惩罚过了。
    没看到,这过去的四年,这些人不是被勒令在家思过,就是被软禁在某州监视居住或者被贬到了偏远军州为小吏了吗?
    而且,他们也都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。
    每三个月一封反省札子,每遇天子圣节,必奉表称贺,同时汇报自己在家反省的心得。
    这惩前毖后,治病救人,总得给人家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对不对?
    于是,这些当年被天下唾弃、谩骂的酷吏、残民之官。
    一个个纷纷履新。
    朝奉大夫、集贤校理、管勾鸿庆宫刘定知淮阳军。
    这位皇佑五年的进士,在熙宁年间,曾出任秦凤路转运判官,给王韶和李宪开边当后勤大总管。
    元丰二年起,在河北路和河东路,为提刑官。
    长期从事地方司法刑狱工作。
    属于是实干派!
    这位老哥,当年之所以被贬,完全是池鱼之灾——因为朝廷里很多人觉得他一直和王韶、李宪、吕惠卿等奸佞搭班子。
    肯定是新党!
    而且是骨干!
    于是,有杀错没放过!
    直接一脚把人家踢去当了宫祠官。
    大抵相当于现代的发配工会/少年宫。
    如今,算是平反了。
    当然,朝廷不可能承认自己错了。
    所以,起复对刘定来说,是很合理的安排。
    朝廷内外,都没什么意见。
    因为很多人,包括当年把刘定踹去鸿庆宫的那些人,其实现在也知道刘定是被误杀的——刘定是梅尧臣的学生。
    梅尧臣虽然早死了,其政治影响力也基本消失。
    但烂船还有三两钉呢!
    人家的关系,是直接通到元老们面前的。
    刘定的起复,属于合理的话。
    那么,在刘定之后起复的人,就一个比一个离谱了。
    朝奉郎李察起复知临江军;降授庐州签书判官蹇序辰起复为监察御史;福建路转运副使吴居厚,迁淮南西路转运使;知海州霍翔以集贤校理、朝奉大夫知登州兼提举登州市舶司、登州造船使、同管勾东海艨艟节度筹备使;知濠州吕公雅,以直宝文阁为户部员外郎……
    一连十几个先帝时期的酷吏。
    纷纷上演咸鱼翻身!
    尤其是蹇序辰,最为离谱!
    因为,他爹蹇周辅年事已高,身体又不好,随时可能gg。
    所以,这个起复诏书,几乎就是卡在他爹gg前紧急下达的。
    这样,万一他爹挂了,他就能以监察御史这个身份守孝。
    等守孝完毕,直接就可以提拔成台谏的重要官员。
    至于吴居厚、霍翔、吕公雅这昔年把京东路的地皮都刮出火星子的酷吏,之所以提拔的如此快。
    则纯粹是因为政绩!
    这三个家伙,当年在京东路,为了完成kpi,无所不用其极。
    让京东百姓,至今听到他们三的名字就发抖。
    以至于当初,朝廷任命霍翔去密州为官的时候。
    密州人吓死了。
    连夜就派人进京,找密州籍的官员、勋贵们哭求——求求了,快把这个家伙调走!
    于是,霍翔的差遣从密州改到了海州。
    但,这个家伙到任后,因为政治风向变了,所以摇身一变,成了韩绛的调和派干将!
    海州连续两年,成为淮南诸州中,完成都堂指标最好的州!
    关键是,元祐元年淮南大旱,赵煦命陈睦从明州调遣海船北上运粮。
    海船主要停靠的地方就是海州。
    而霍翔在海州,充分动员、利用现有条件,同时积极的联络、沟通淮南诸州。
    以一州之力,就完成了数十万石海运漕粮的及时转运。
    关键还没惹出乱子!
    至少赵煦派去的逻卒们,没有报告什么异样。
    霍翔做的事情,还不止如此。
    灾后,他在海州那边,趁着劳动力廉价,狂修道路、水利。
    还在海州改造、建设了大批仓储设施。
    同时,海州也是如今淮南诸州中晒盐场最多的州!
    因为盐的原因,霍翔还和漕司搭上线了。
    蔡卞甚至打算和他结成儿女亲家!
    吴居厚就更不用说了!
    蔡确在福建的那两年,大小事务,都有着吴居厚的影子。
    不夸张的说,泉州市舶司能顺利开港。
    军功章上,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功劳要归吴居厚上下统筹和协调。
    于是,在赵煦的视角来说,这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起来。
    因为,这些人,是先帝忠臣。
    自然,他们对赵煦的忠诚度,也无须多言。
    同时,能力也很突出。
    属于既能当酷吏,也能做能吏的复合型人才!
    不提拔他们,提拔谁?
    (本章完)

为本书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