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小红马学园。
&esp;&esp;已经晚上十点多了,小朋友们该睡的都睡了。自从小白每晚十点以前能离开学园后,一楼的教室里这个时候一般就是空空荡荡的,没再有人。
&esp;&esp;但是今晚,那里灯火明亮,小白坐在小椅子上看电视,白建平坐在一旁,无可奈何。
&esp;&esp;“走不走噢,我们家里也有电视噻,回家看好不好?”
&esp;&esp;“我才不咧。”
&esp;&esp;“这有啥子好看的嘛。”
&esp;&esp;电视机里正在播放抗战剧,白建平瞥了几眼,发现看不下去。自从他进入剧组工作后,眼界和审美直线提升,以前他就爱看这种无脑的抗日神剧,但是现在完全看不进去,所以说啊,人还是要出去走走看看,多接触人,眼界开阔了,生活的品位自然提升。
&esp;&esp;而以前看到这种电视剧就嚷嚷要调频的小白,这次却看的不愿回家,所以说啊,有的瓜娃子越长大越傻。
&esp;&esp;对于白建平提出的回家看的提议,小白无动于衷,老神自在地坐在小椅子里。
&esp;&esp;这是白建平和马兰花的不同,要是今晚的换作是马兰花,小白早就被老鹰拎小鸡似的被拎回家了。
&esp;&esp;当然,如果真是马兰花,小白也不敢这么干嘛。
&esp;&esp;任凭白建平如何劝说,小白就是不走。要说她是看电视吧,也不是。她一会儿看看电视,一会儿捧着绘本看图猜话,一会儿又摆积木……反正就是无所事事,游手好闲。
&esp;&esp;“你爪子回事嘛,回不回家唠。”白建平跟着她。
&esp;&esp;“张老板都莫有回来咧。”小白说,一屁股坐在一只红色的趴趴马身上,抱着马头前后摇晃,晃晃悠悠。
&esp;&esp;“大晚上你骑马住啥子嘛,你管张老板住啥子嘛。”
&esp;&esp;白建平心说,人家今晚大出风头,肯定是喝庆功宴去了。
&esp;&esp;“舅舅你来推我一下嘛。”
&esp;&esp;“推个锤子。”
&esp;&esp;“哼!”
&esp;&esp;“小白”
&esp;&esp;“啷个了?”
&esp;&esp;“你以后不能打架了哦。”
&esp;&esp;“好。”
&esp;&esp;“你要是再打架,我就跟你舅妈和奶奶说。”
&esp;&esp;“为啥子嘛。”
&esp;&esp;“谁让你不听话,她们都担心你打架。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
&esp;&esp;“晓得不?”
&esp;&esp;“晓得唠。”
&esp;&esp;“我不是开玩笑嗷。”
&esp;&esp;“晓得唠,我再打架我就不是人。”
&esp;&esp;“要得,娃儿对自己够狠嘛。”
&esp;&esp;忽然门口传来脚步声,小白一个激灵,风风火火跑到门口,白建平紧跟着,只听小白高兴地喊了一声张老板。
&esp;&esp;等他赶到门口时,只见小白正在恭喜张叹。
&esp;&esp;这瓜娃子不会只为了恭喜张老板才等到这么晚吧。
&esp;&esp;“谢谢你”
&esp;&esp;张叹见小白在身边蹦蹦跳跳,小喜鹊似的,忽然一把把她抱了起来。
&esp;&esp;刚刚雀跃不已的小白瞬间僵硬无比,紧接着一个小拳头挥过来,打在张叹鼻子上。
&esp;&esp;张叹哎呦一声,连忙把小白放地上,感觉怀里抱了一只小野猫。
&esp;&esp;小白先是傲娇地哼了一声,接着关心地询问张老板怎么了,要不要紧。
&esp;&esp;张叹摸了摸鼻子,不要紧,只是有点疼。
&esp;&esp;小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人抱的,也没人抱。
&esp;&esp;谁会抱她呢?奶奶以前会抱,但小白长大了,抱不动了。
&esp;&esp;马兰花?她不是会抱小孩子的人。
&esp;&esp;小白再次祝贺了张老板获奖,主动叫舅舅回家。
&esp;&esp;“拜~”她出院子时,回头朝张叹挥手。
&esp;&esp;张叹:“拜拜,明天见。”
&esp;&esp;想要拍摄电影的投资人名叫孙怀伟,50岁左右。
&esp;&esp;昨晚两人只是简单地聊了一下,第二天才是详谈,张叹得知对方并非是电影小白,以前竟然投资过三部电影,但只是作为小股东。
&esp;&esp;几次探探路之后,赚了不少钱,现今的影视市场火爆,处在风口,所以他想要做大,希望主导一部电影。
&esp;&esp;只是他对电影懂的不多,想要拍一部以他爷爷为原型的抗战电影。
&esp;&esp;虽然很多要求都是异想天开,但毕竟是张叹的第一部电影项目,所以他很重视,认真倾听,时不时询问细节。
&esp;&esp;昨晚孙怀伟给他介绍过他爷爷的事迹,当时讲的比较粗糙,这次详细了很多。
&esp;&esp;“您准备投资多少?”张叹问道。
&esp;&esp;孙怀伟:“很多。”
&esp;&esp;张叹笑道:“投资大,我场面上就可以设置的更恢弘,如果投资小,走小而精的路线也不错。”
&esp;&esp;孙怀伟琢磨了一下,说:“八000万到1个亿之间。”
&esp;&esp;这个投资额不算高,在电影行业,具体到抗战片里,算是低成本小片子。
&esp;&esp;张叹点头说好,又和孙怀伟聊了一阵,相互告别离开。
&esp;&esp;回到家,张叹坐下来开始琢磨剧本。
&esp;&esp;孙怀伟想讲述他爷爷的抗战故事,但是张叹听了他的叙述后,发现亮点不多。
&esp;&esp;张叹不打算写他爷爷的一生,太冗长了,而且无趣。他想到前世刚出道时写过一本剧本,叫《姥爷的抗战》,当然严格来说不是他的剧本,他只是开了个头,做了个底子,最终剧本是投资方找别人写的,一部烂剧本。
&esp;&esp;但最终竟然拍出来了,邀请了明星参演,上了卫视,资本的力量真大。
&esp;&esp;至今张叹想起这事,依然觉得可笑。
&esp;&esp;他在脑海里搜索前世比较有名的抗战电影,抛开那些抗日神剧不说,好作品还是蛮多的。
&esp;&esp;下午的日头从窗前渐渐落到了阳台上,随着傍晚将近,气温快速降低,张叹最终挑中了《八佰》。
&esp;&esp;这是一部发生在浦江的抗战片,主角是一群国军,在淞沪会战中作为最后的军事力量留守浦江,狙击日军的事迹。
&esp;&esp;之所以张叹选择这部剧,原因是其中的故事能和孙怀伟他爷爷挂上钩。
&esp;&esp;这部剧有很多难点和槽点,但最难的是电影的立场。倘若称赞这群还留守四行仓库的国军,会被人骂是替无能的国军洗地,尤其是逃跑将军孙元良。但如果是批评否定,一样有人会认为枉顾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做出的巨大牺牲,泯灭良心。
&esp;&esp;张叹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,屁股不能歪,但又不能和历史相左。为此他连续两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,又花了三天时间把剧本写出来。
&esp;&esp;这份拿出来的剧本和前世的那部电影已经很不一样,只保留了其中的一些特别闪光的地方,其他剧情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。
&esp;&esp;他信心满满地再次约孙怀伟,把剧本递给他看,结果这家伙第一句话就是:“太平淡了,主角都没一个。”
&esp;&esp;张叹看着他,确认他说这话是不是认真的。
&esp;&esp;对方很自信地说:“没有主角就没有代入感,时代需要英雄。”
&esp;&esp;张叹笑了笑,心里憋出一个字: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