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提示:如果章节错误,请点击章节报错,我们会及时更新,谢谢!

第891章 计定

    就在宁康帝终于爆发了连日来的怒火,小太监们收拾瓷器碎片等都谨小慎微万分,生怕惹来无妄之灾时。
    一个太监犹犹豫豫的进来。
    宁康帝正愁找不到出气筒,见状立马虎视于他。
    太监吓得噗通一声跪下,回禀道:“皇上……荣国公求见。”
    宁康帝一愣,随即怒声道:“不见!”
    小太监一句话不敢多问,应是一声,爬起来就要出去。
    “回来!”
    小太监又只能站住。
    宁康帝犹豫了半晌,终于坐回龙案之后,语态平和一些的道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    “是……”
    小太监满含疑惑的去了。
    这边孔驷见宁康帝怒气值明显降下来,才敢试探性的开口:“陛下,可要臣再去探探那建奴使者的口风?”
    “不必了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“他不是要养伤吗,那就等他养好了再谈和议之事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“你也辛苦了,下去吧。”
    “是,多谢陛下。”
    孔驷刚走出南书房,就与迎面而来的贾琏碰了个正着。
    孔驷虽然既不属于主战派,又不属于主和派,但是他也听过贾琏连番进宫请战的事迹。
    对于贾琏这样执着为国分忧的行为,他是赞许的。
    于是等贾琏路过他身边,彼此二人见礼之时,他低声提醒道:“陛下现在心情很差,荣公记得小心行事。”
    贾琏一愣,旋即笑道:“多谢孔大人提醒了。不过,陛下若是心情好,本公或许还不会来了。”
    贾琏说完,再次拱拱手走了过去。
    这下倒是让孔驷愣住了。
    良久方才有些反应过来贾琏的意思,不由得心中给贾琏竖起大拇指。
    旋即心中暗羡。
    不愧是陛下的宠臣,竟然是一点也不怕触犯龙颜。
    摇摇头,出宫朝着礼部衙门去了。
    南书房内,贾琏走进来,看见的就是宁康帝一张冷秋秋,谁欠他钱一般的脸。
    贾琏视若无睹,按规矩请安之后,不想宁康帝倒先问他。
    “你来做什么?”
    “臣来请战。”
    直白的回答,让宁康帝明显脸色阴沉了一些。
    “你三番五次拿这个来烦朕,是恃宠而骄,还是当朕耐心好,所以缕缕试探朕的底线?”
    “都不是。臣这是替陛下分忧,替朝廷解难。
    再说……”
    贾琏装做瞅了一眼宁康帝,语气放弱道:“臣请战只是代表臣有一颗为社稷效命的心。
    至于允不允,还不是陛下做主。
    臣又没有强迫陛下答应我,每次陛下赶我走,我有赖在宫里不走的?
    臣之所以每日都来求见,不是想着万一陛下回心转意,决心征讨建奴了,好及时为君分忧。
    臣一番拳拳之心,还望陛下不要误解。”
    贾琏的话,说的宁康帝不由斜眼看他。
    尤其是他最后说的,万一他回心转意一句,让他心里很有些不是滋味。
    因为他自己心里明白,他确实有些想要改变策略了。
    但是这小子当面说出来,他堂堂九五之尊不要面子的?
    于是故作冷意道:“荒谬。就算朕真要对建奴大肆用兵,朝廷衮衮诸公,朕又凭什么一定要用你?”
    贾琏道:“因为臣最知建奴的危害,因为臣最知陛下的难处,所以臣一定是陛下最好的选择。”
    “哦?”
    宁康帝差点笑了,坐正道:“说来听听。”
    贾琏一听顿时高兴起来。
    也不用宁康帝吩咐,当即从怀里掏出一份舆图,直接就起身朝着宁康帝走来。
    旁边的戴权见状,想要提醒贾琏莫要逾矩。
    宁康帝却对他摆了摆手,示意他无需多嘴。
    戴权闭嘴了,贾琏却觉得殿内的太监们碍眼,于是回头道:“戴公公,接下来我与陛下说的话,不宜让多余的人知道,你让其他人都退下吧。”
    戴权很无奈。
    换做其他人,他只觉得对方是在找死。
    但是偏偏贾琏在宁康帝的刀尖上跳舞也不是第一次了,因此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反应。
    好在宁康帝随即道:“听他的,你们都退下。戴权你也退下。”
    宁康帝倒要看看,贾琏弄得这般神神秘秘的,究竟有些什么歪主意。
    于是等戴权等太监退下之后,宁康帝提前说道:“你方才既然说你最知朕的难处,那么朕丑话说在前头。
    眼下朝廷内部国库空虚,外部又有鞑靼虎视眈眈,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。
    所以,你要是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,朕是绝对不可能答应你的。”
    贾琏闻言笑道:“陛下放心。倘若陛下以臣为将,臣绝对不多要兵马。
    只需陛下将火枪营中的火枪军给臣,再加上天津卫的八千水师官兵足以。”
    宁康帝闻言心头一动。
    不抽调边军,也不动京营,只是火枪军和天津卫水师这两部分,对大局确实无甚影响……
    不过旋即宁康帝心头又摇摇头。
    怎么可能。
    才一万余兵马,怎么可能是建奴的对手!
    于是道:“军中无戏言。你可知道,霍昭亲率两万精锐出关,又在沿途的节镇抽调了不少的兵力,如此情况之下尚且败了。
    你只有这两部兵马,加起来才一万人,岂有取胜之理?
    你既有关注辽东局势,便应该知道,这建奴和鞑靼早有勾结。
    此番鞑靼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,不过是见朝廷未曾动用北部边军,所以才暂时不敢妄动。
    而今朝廷在辽东已经败了一场。
    倘若再败……你可知道后果?”
    宁康帝目光灼灼的盯着贾琏的眼神。
    这天下是他的,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,由不得他不多加小心。
    贾琏正色回道:“臣当然知道。一旦臣在辽东再败,让建奴长驱直入。
    轻则整个辽东有失,重则鞑靼和建奴分兵两路南下,兵锋直指我大魏京师,威胁陛下的安危!”
    宁康帝点头:“你既然知道后果,还执意要朕出兵?”
    “是。”
    “理由。”
    贾琏答道:“建奴不灭,辽东永无宁日,我大魏,永无宁日。”
    贾琏没有多说什么,诸如什么建奴将来会入关之类的说法。
    那太玄幻。若非后世之人,谁能相信以区区数十万之众的建奴,可以统治华夏万万黎明数百年之久?
    若说之前朝廷对建奴还有所轻视,但是从霍昭兵败之后,相信不论是朝廷还是宁康帝,都对建奴的威胁重视起来了。
    宁康帝思索片刻之后,忽问道:“你要火器营朕明白,大概是认为火器可以克制建奴的骑兵。
    你要水师,这又是何意?”
    贾琏微微一笑,终于舍得展开那张自己做好标,记涵盖整个辽东地形地势的堪舆图。
    “陛下可知,那建奴看似凶猛,还自称兵强马壮,实则整个辽东及之外的白山黑水之间,所有建奴部落的人口加起来,也未必有十万之数!
    虽然他们家家户户养马,人人皆兵,如今又联合起来犯我大魏。
    但据臣估算,他们所有可战之兵力,最多不过两三万骑兵!
    骑兵在平原上和山地冲锋,确实震天动地,无可匹敌。
    但臣觉得,我们大可不必与他们正面交手。
    臣预备,从火器营中抽调五十门镇远炮,并以数千官兵押送,从山海关出关,最终与辽城的北静王合兵一处,以为正面战场,吸引建奴主力的注意。
    暗地里,臣则率数千火枪军与水师官兵,从海上出发,经过辽东湾,从海上登陆,直插敌人腹地。
    建奴首战大胜,必生骄傲之心。又有鞑靼做掩,他们定然想不到我们会通过海路偷袭……
    一旦这支骑兵从海上登陆,深入敌人腹地,而建奴的主力又被我正面战场牵制,不能及时回援,则建奴必灭。”
    宁康帝来了精神:“何解?”
    “臣之前就说过,建奴总人口数很少,之所以能够对我大魏造成一定威胁,不过是临时的部落联盟。
    这样的部落联盟,战事顺利,则一切可安。
    若是不顺,譬如后方巢穴被捣毁,则瞬间军心大乱,分崩离析乃是必然之事。
    臣这支骑兵插入建奴腹地之后,不会回头寻找建奴的主力,妄图内外合击歼灭建奴主力,而是会分兵多路,直扑建奴各大部落的老巢,将其根基斩灭。”
    “如何斩灭?”
    贾琏眼中流露出一丝悲天悯人:“倘若臣这支奇兵有五千人,不论老弱妇孺,每人只需斩杀十人,则可斩首五万。
    倘若臣这支骑兵有八千,则可斩首八万。
    如此,建奴如何不灭?”
    宁康帝心头俱震。
    他听懂了贾琏的意思。
    贾琏的战术说白了,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。
    建奴不是骑兵众多,战力剽悍吗?
    那你总不至于男女老少都战力剽悍吧?
    我不与你成建制的骑兵作战,直接灭你巢穴、杀你人丁。
    而若是贾琏的推测是真的,建奴的总人口真的不足十万之数,那么都不需要每个人斩杀十人。
    只需要杀掉数万建奴,则建奴与覆灭无异。
    他有些愣愣的看着贾琏,仿若第一次认识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人。
    “你若果真如此,就不怕背上千秋骂名?”
    贾琏道:“非常事,当行非常手段。
    若是这建奴老老实实的在那白山黑水之间呆着,不来犯我疆界,杀我百姓,臣又何须如此?
    臣之计策,不过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。
    至于骂名……
    有道是千秋功业,自有后人评说。
    臣只知道,为了朝廷,为了陛下,这样的策略,能够以最小的代价,解决建奴之患。”
    宁康帝深吸一口气。
    他也不是妇人之仁之人,一眼就看出贾琏此计的狠辣和可行之处。
    可以说,贾琏此策若成,都不需要尽全功。
    只需要随随便便覆灭几个建奴部落,则建奴大军必然人人自危,联盟不攻自破。
    一旦建奴主力自乱阵脚,则正面战场,朝廷便是进可攻退可守,立于不败之地了!
    唯一值得担心的就是,一旦建奴大军回援,那么孤军深入的这支奇兵,便有全军覆灭的风险。
    不过,若能解决建奴之患,哪怕只是暂时的,也能给朝廷,给他带来大量喘息之机。
    如此,便是这数千人马尽数牺牲,也是值得的!
    宁康帝将自己的些许疑虑问出,发现贾琏都做了预算,非是头脑一热定下的计策。
    他的心也彻底火热起来。
    他是帝王,凡事未虑胜先虑败。
    他之前想的是按照比较差的局面来计定的。
    而要是贾琏真能做到将建奴人丁杀得七零八落,则相当于再次重创这个自宋以来,就对华夏造成深恶影响的异族。
    此功,可载史册。
    于是宁康帝深思半晌后,说道:“既如此,除了火枪军之外,朕再额外许你带一百门镇远炮出关……”
    贾琏刚要拒绝:“陛下,此去山高路险,带这么多重炮,只恐不便。”
    宁康帝摇头道:“按你之计,正面战场决计不能有失。
    倘若正面如同霍昭那边,见面即溃,不能给奇兵争取任何时间,那么此计便绝对不可能奏效。
    只有保证正面不被建奴击溃,才能让建奴主力进退两难!”
    贾琏一听,明白了宁康帝的意思。
    反正正面也不要求行军速度,让建奴知道朝廷又派大军征讨就行了。
    而有了这么多重炮的威胁,敌人的骑兵,也就不敢随意冲锋了。
    “除此之外,朕会额外再从京营再抽调五千人马,护送这批重炮去辽城。”
    贾琏听到宁康帝愿意再多给他五千兵马,立马心里大松一口气。
    如此兵力捉襟见肘这一点,也给他解决了。
    于是笑着拱手:“如此,就多谢陛下了。”
    宁康帝哼哼一声,心里有些不爽。
    分明他都还没有答应贾琏的请战,聊着聊着,就已经聊到如何布局、如何出兵之上了。
    总感觉上了这小子的当。
    “朝廷眼下也不易,朕也不能给你做的太多。
    你还有什么诉求,尽管说来,只要不过分,朕都答应你。”
    贾琏哪里懂得客气,笑道:“回陛下,臣还真有两个诉求……”
    趁着宁康帝变脸之前,贾琏连忙道:“这第一,陛下也知道臣此番乃是兵行险着,兵力本就不多。
    倘若不能所有兵力做到如臂使指,肯定容易坏菜。
    所以,为了不让其他人掣肘于臣,臣恳请陛下抽调的五千人马不要指定统领。”
    宁康帝眉头一皱,不悦的看着贾琏。
    换做旁人此言妥妥的想要独揽兵权,是帝王所不允的。
    不过念及贾琏此番确实要求很低,也做到了他开头说的,尽全力为朝廷为他考虑,他虽然不悦,但还是点头道:“可。”
    “第二点。如今建奴的使者还在京城,而朝中大臣们对于此战是战是和还未统一意见。
    所以,为了给臣给多的准备时间,臣建议陛下暂时隐瞒出兵的消息。
    就拿那五千人马来说,臣的建议是,最好不要从京营调拨,准臣从其他地方节镇偷偷借调……”
    宁康帝思索起来。
    确实,朝廷现在还在议和,想来建奴的防备心也很放松。
    一旦知道朝廷撕破脸,建奴必有准备。
    如此,确实不利于计划的实施。
    于是宁康帝问道:“倘若瞒着朝廷,你大军的粮草辎重从何而来?”
    贾琏笑道:“这个陛下不用担心。
    天津卫如今大兴土木,臣在那边召集了数千的工匠,也囤积了大量的粮食。
    臣可以先调走这批粮食为奇兵之用。
    至于正面大军,一则我并没有想过可以一直隐瞒下去,最多过山海关之时,就一定会人所尽知。
    二则大军数量不多,即便后面补充,也是来得及的。”
    宁康帝闻言,还能说什么?
    这就是能臣和庸臣的区别。
    庸臣什么事都等着朝廷安排。
    能臣就是在揽事之前,就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好了。
    于是也不废话,直接道:“既如此,火器营那边,朕会传旨苏克光,以集训为由让他将兵马带出城。
    至于那五千兵马,既然不从京营抽调……”
    宁康帝想了想,关宁军虽然顺路,但是上次霍昭出征就抽调了一部分,其余的还要镇守地方,不便再从那里抽调。
    于是道:“你们贾府不是和云光交往密切吗?既如此,这五千兵马,就从长安抽调吧。”
    远是远了点,但是贾琏想来也还需要几日准备,倒也来得及。
    贾琏听到宁康帝说贾府和云光关系好,知道这是宁康帝刻意提点,显示他帝王的无所不知,警告底下人少做小动作。
    也没有贾政那样的诚惶诚恐,毕竟和皇帝处的久了,这样的帝王手段也就见怪不怪了。
    表面上露出些许异色,然后连连称赞皇帝圣明。
    一切商谈就绪,贾琏也准备告退下去做准备。
    却被宁康帝叫住。
    只见宁康帝目光灼灼,又带着一丝殷切的看着他:“此战,关系重大,望卿一如既往,不负朕之嘱托!”
    贾琏单膝跪下,郑重道:“定不负陛下!”
    说完,直接起身大步而去。

为本书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