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提示:如果章节错误,请点击章节报错,我们会及时更新,谢谢!

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反攻前的准备

    第三百二十七章大反攻前的准备
    中国远征军青年军五个师撤回曼德勒一线,新编第6军则是顺利攻占平满纳,中国远征军在东线将战线向南延伸至平满纳、垒固一带。
    至此,中国远征军在东线彻底占据优势,除非日军从泰国境内迂回攻击腊戍,否则,在缅甸境内东面迂回攻击腊戍的道路全部中**队控制。
    东线战场渐渐稳定下来,不知不觉间,日历已经翻到1943年1月了。
    西线,日军攻击英帕尔的战役,进入相持阶段,日军虽暂时攻占帕尔西北的重镇科西马,但英军在斯利姆将军指挥下,顶住了日军的攻击,英帕尔始终掌握在英军手中。
    植田谦吉大将深感缅甸局势的危机,日军手中实际控制区域只有下克伦邦、勃固省、仰光省、伊洛瓦底省、若开半岛(若开邦)、钦邦、马圭省、实皆省等地。
    英军的反攻虽被打回去,日军占领了科西马,十余万日军(含印度伪军)围攻英帕尔。原先见了日军就跑的英军,现在改变得完全陌生。
    斯利姆将军接手英帕尔的防守任务,在斯利姆将军指挥下,英军在战壕里、丛林里和日军展开艰苦的奋战。英军顽强的顶住了日军一次次凶猛的进攻,凭借印度储备的物资,英军源源不断的补充战争的消耗。
    东线,中**队成功占领平满纳、垒固,将战线向前推进一百余公里,封堵了从东缅甸边境迂回腊戍的道路。
    日军各个师团急需补充兵员,兵器。植田大将看着墙上的缅甸地图,日军十个师团被拉成一条长蛇,沿着伊洛瓦底江从东往西铺开。兵力却是由西往东逐渐单薄,从兵力分布图看,日军的兵力部署非常像一个木柄手榴弹。
    植田大将向军部补充兵员和兵器的要求,很快就得到回应。国内编练的新兵很快就补充到缅甸方面军,越南西贡的兵工厂将大量的火炮和枪支运往缅甸,补齐了缅甸方面军急需的重型装备。
    1943年1月初,日本的川崎公司拿出了新型坦克“奇托”的设计图,并生产了三辆样车。
    奇托重型坦克研制成功,是以反坦克作战为主要目的而设计的坦克。坦克战斗全重为30吨,乘员5人,车辆外廓尺寸加大。主要武器为1门75毫米坦克炮,并采用自动装弹机,弹药基数65发;并列机枪一挺,九七式车载重型机枪一挺,弹药基数3600发;发动机为1台294千瓦(400马力)的风冷柴油机;负重轮由6对增加到7对。车辆最大速度45公里/小时,最大行程250公里;侧面装甲厚度45,炮塔正面装甲厚度75,装甲最薄处八。
    几乎在同时,铃木公司也在一式战车基础上改进了性能,称为三式战车。三式“奇努”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增加到.7吨,在一式坦克的基础上,换装了新式炮塔和75毫米坦克炮,取消了炮塔后部的机枪。炮塔上方一挺九七式重机枪,侧面装甲35,炮塔正面装甲厚度60,最大速度35公里/小时。
    经过日军陆军部的检验,两款战车配备的新型战车炮在500米距离穿甲厚度130毫米,八00米距离穿甲厚度为90毫米,1000米距离穿甲厚度50(但因为达到人视力所及范围之外,故当时的坦克在这个距离的穿甲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)。都得到日本陆军部的认可,奇托坦克被命名为四式坦克。于是,新式坦克的批量生产提上日程。
    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,大面积更换九七式中型战车,困难重重,于是,陆军部决定以四式坦克为核心力量,计划在1944年6月以前,生产700辆。三式坦克虽然和美国的谢尔曼坦克相比装甲厚度较薄,但新型坦克炮的穿甲厚度对付谢尔曼坦克还是没有问题。计划在1944年月以前,三式坦克生产达到1500辆。
    另外,1941年生产的一式坦克600辆,全部改装新式坦克炮,加厚侧面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达到三式坦克的标准。
    原先的九七式坦克,在新式坦克服役后,部分改装为防空坦克,弥补日军坦克集群的防空火力。部分新年份的九七坦克改装新式75坦克炮,加厚装甲至50,换装大功率的发动机,作为配合新型坦克作战的辅助战车。
    1943年2月,三式坦克和四式坦克开始量产。川崎公司和铃木公司一式中战车生产线随即转移为生产三式战车,三菱重工公司专门负责生产四式坦克。中国沈阳兵工厂、越南西贡兵工厂也同时拿到三式坦克的生产图纸,准备生产三式坦克。
    梅苗,中国远征军司令部,史迪威将军高兴的坐在宽大的沙发上,嘴巴上叼着他很有特色的烟斗,吧嗒叭嗒的猛吸几口。
    “岳将军,这次中国远征军在东线的反击,非常成功,有力的支援了西线英军的防御。不过,这一段时期,我们的装备要重点转向英军了,毕竟他们还在英帕尔血战。”史迪威将军扬扬眉毛对岳翰屏说道。
    “不要紧,英军现在比我们更需要新的装备。我们中**人能理解的。”岳翰屏淡淡地说。
    “哦,岳将军能理解就好办。中国远征军的装备现在可是远远超过日军,同等数量的部队和日军交战,战斗力远远超出日军。我建议中国远征军稍稍修整,最好能再调一至两个军入缅,这样,在英军稳定战线后,可以两面反击日军,争取将日军赶出缅甸。”史迪威将军坚定地说。
    岳翰屏沉思片刻,微微一笑,“好的,我会向委员长建议的。”
    史迪威将军安排好手边的事情,紧急飞往重庆,面见蒋介石。在史迪威的努力下,蒋介石答应再调两个军入缅,参加下一阶段的缅甸大反攻。
    随后,在云南整训的第八军、第71军接到蒋介石的命令,在1943年2月中旬之前,两个军必须完成入缅作战准备,4月底之前,两个军的部队必须到达曼德勒。
    1943年2月初,蒋介石为了完成缅甸大反攻的任务,下令将中国远征军整编为三个集团军。远征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由远征军副司令官郑洞国兼任,下辖新编第1军,第66军,第八军;第二集团军司令陈明仁,下辖第6军,新编第6军,第71军,第三集团军司令由岳翰屏兼任,下辖第一装甲军,青年军,第20军。青年军军长由翁照垣担任,下辖第201师、204师、205师三个步兵师。第一装甲军军长由曾经留学德国的黄维将军担任,第一装甲师师长蒋纬国,第二装甲师师长沈瑞礼,第三装甲师师长曹曜璋。
    新编第50师原本编制在新6军,但在孟拱河谷战役中,一直归新编第1军指挥,而本属新一军建制的新编第14师却一直在曼德勒,为了便于指挥作战,岳翰屏将新编第50师和新编第14师对调,改换建制。
    整编后的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如下:
    远征军司令长官:岳翰屏
    远征军副司令长官:郑洞国
    远征军参谋长:赵子立
    第一集团军司令官:郑洞国(兼任)
    副司令官:孙立人(兼任)参谋长:刘桐毅
    新编第1军军长:孙立人
    新编第3八师师长:李鸿
    新编第30师师长:唐守治
    新编第50师师长:潘裕昆
    第66军军长:方靖
    第93师师长:吕国铨
    荣誉第1师师长:汪波
    暂编第55师师长:陈勉吾
    第八军军长:李弥
    第八2师师长:王博勋
    第103师师长:熊绶春
    第19八师师长:叶佩高
    第二集团军司令官:陈明仁
    新编第6军军长:廖耀湘
    新编第22师师长:李涛
    新编第14师师长:龙天武
    新编第46师师长:马维骥
    第6军军长:黄杰
    预备第2师师长:顾葆裕
    新编第2八师师长:刘佑军
    新编第39师师长:洪行
    第71军军长:钟彬
    第36师师长:李志鹏
    第八7师师长:张绍勋
    第八八师师长:胡家骥
    第三集团军司令官:岳翰屏(兼任)
    第一装甲军军长:黄维
    第一装甲师师长:蒋纬国
    第二装甲师师长:沈瑞礼
    第三装甲师师长:曹曜璋
    青年军军长:翁照垣
    第201师师长:王慎远
    第204师师长:庞函帧
    第205师师长:刘安琪
    第20军军长:杨汉域
    第133师师长:杨汉烈
    第134师师长:周翰熙
    新49师师长:向文彬
    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直属:三个炮兵团,两个工兵团,两个运输团,一个游击总队。
    岳翰屏在东线日夜整训部队,杨汉秀从美国运来的武器装备和弹药、药品也从印度顺利抵达腊戍。轻武器岳翰屏除了补充青年军消耗的,其余的全部库存起来。
    而这次运来的谢尔曼坦克,又有1八0辆,还有200辆装甲运兵车。这些坦克,岳翰屏全部充实到装甲军。装甲军各师齐装满员,拥有两个坦克团,一个防空装甲车团,一个机械步兵团(装备装甲运兵车)。
    !#
    (去读读
    <ahref="://.piaia.">.piaia.</a>

为本书推荐